10月25日,教育部官网公布“双减”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,公布各城市“双减”工作进展情况。九个工作试点城市分别为北京、上海、沈阳、广州、成都、郑州、山西长治、山东威海、江苏南通。
(截自教育部官网)
01
北京“双减”进展:
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%
北京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双减”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坚决落实中央“双减”文件要求,按照“校外治理、校内保障、疏堵结合、标本兼治”工作思路,坚持“治乱、减负、防风险”与“改革、转型、促提升”并重,以“三个坚持”有序稳妥推进“双减”工作。
其一,坚持高位推动,把“双减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。
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就“双减”工作作出批示200余次,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13次。
成立市区两级“双减”工作专班并集中办公,强化部门协同,形成挂图作战、集中办公、每周调度、每日情况报告工作机制。
在市教委增设校外培训工作处,选派200余名驻区、驻企联络员联系各区和企业。发挥街道属地网格化管理和吹哨报到机制作用,强化日常监管。
市委教育工委、市教委领导带队,联合市市场监管、公安等部门每周下区入校、入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检查,挂牌责任督学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全覆盖日常督导。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书记、校长万人大会,举办专题研讨班,统筹北师大、首师大、北京教科院等科研力量,全面开展“双减”大学习、大讨论、大调研活动。召开新闻发布会,加强政策宣传引导。挖掘梳理典型经验、策略方法,组织媒体集体采访报道。在市属新闻媒体、“首都教育”官方平台开设专栏,为基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
其二, 坚持首善标准,坚定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。
出台“1+1+3”规范标准(“1”是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、“1”是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、“3”是明确办学培训的规范标准),研制“营转非”“备改审”方案,以政策突破解决治理难题。
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%,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%,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12个。建立专门管理平台,实现资金、学生、教师、课程、机构“五个管起来”。
以“四不两直”“双随机一公开”“24小时在线监测”等多种方式开展执法检查,对发现的问题进行“双通报、双转办”,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、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,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。
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,市属媒体、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培训广告。建立区教委、区民政局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“同审联批”机制,设立“绿色通道”,统一做好非营利法人登记等相关手续。
积极帮扶引导培训机构转型,多措并举提供22万余个岗位促进教培行业人员转岗再就业。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退租工作的指导意见,帮助机构渡过难关。结合“12345”市民热线、110接警、“冒烟指数”等数据信息,建立每日分析、随时预警工作机制。落实“一企一策一专班”要求,要求机构“应退尽退、能退尽退”,指导学生家长通过消课、退费、诉诸法律等方式妥善解决退费难问题。成立校外培训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,进行针对性处置化解。
其三,坚持立德树人,持续发力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。
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,坚持不超纲、不超标、不超前教学,布置作业,命题考试等,坚决刹住“抢跑”学习之风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师课堂,选取200所试点学校,远郊区至少20%课时采用双师课堂并排入课表。在部分区开展主要课程试点,部分学科实行城区和郊区结对,共享优质课程资源。开展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,覆盖全市初中学生。切实加强市区校三级教科研部门和专兼职结合教科研队伍建设,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,健全准入、退出、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。
不断丰富课后服务供给,把课后服务与教育教学一体设计、整体推进,制定实施意见,做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、学生全覆盖、周一至周五时间全覆盖。组织开展暑期托管服务,为家长分忧。积极研制考试招生改革方案,坚持以中考中招改革撬动义务教育减负。按照先教师后校长、先小学后初中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,试点推进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轮岗、骨干教师均衡配置、普通教师派位轮岗。
02
其他“双减”工作试点城市情况
上海:双管齐下 以“双增”推进“双减”试点工作
落实“三个重点”,聚力抓好任务部署。增供给增服务,聚力抓好校内保障。依托学校主阵地,着力增强资源供给、增强专业服务,落实“双减”要求。多措并举,聚力抓好校外治理。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,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,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.73%,从业人员减少3.5万人。同时,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管理。
沈阳市:统筹推进 高点谋划 以“双减”工作试点为引领打造“幸福教育”
提高政治站位,统筹推进试点工作。坚持将落实好“双减”试点决策部署作为打造“幸福教育”的首要之义,纳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,列为重点民生工程。坚持从严治理,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。健全完善规范校外培训联席会议制度,摸清底数、建立台账、厘清职责、分类治理。通过公布举报电话、电子邮箱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,广泛接受各方监督。持续提质减负,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。
广州市:强化责任担当 积极有效推进 打造“双减”工作鲜活案例
提高政治站位,强化组织领导。坚持目标导向,全面做强学校育人主阵地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,实现“三个提高”。坚持问题导向,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行为。针对机构数量过多,转型退出指引不清晰的问题,做到边压边改,破立并举。做到摸清底数,全面排查“精、准、全”,把好“教学关、审批关、引导关、治理关”四道关口。以“逐个排查、逐项整改、一家一档、一治一案”的工作原则,出台“营转非”、机构转型和终止办学三个指引,引导机构转型或良性退出。
成都市:先行先试 稳妥推进 持续深化“双减”全国试点工作
全面加强组织领导。全力推进“双减”工作。压实市级部门和区县党委政府“双减”工作责任,突出源头治理和清单化管理,实施作业管理,课后服务,培优提质,考试管理,以及校外培训准入、实施和督导等“五张清单”。强化风险排查与防范。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建立了由政法委牵头,教育、公安、法院、信访、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参与的“双减”风险防控工作专班。加强矛盾多元调处化解。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矛盾纠纷排查、研判、预警机制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。制定实施《成都市“双减”政策信息发布及宣传引导方案》《校外培训广告治理工作方案》,加强对学生、家长、教师、校长、培训机构、社会公众等群体的宣传引导,讲清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合力。
郑州: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 以小抓手服务大民生 扎实推进“双减”工作
高站位,扛稳政治担当。组织领导“求力度”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“双减”工作,在汛情、疫情的双重考验下,坚持同步部署、同步推进、同步落实。抓重点,聚焦关键任务。课后服务覆盖“全”。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,拓展提升“午餐+延时”的“官方带娃”模式,加快实现课后服务“双延伸、双结合、一提高”。细落实,强化重要环节。增联管联治,减各自为战。持续健全市级统筹、县级主责管理体制,压紧压实县级党委政府责任。
山西长治市:全面协同 重在提质 从严规范校外培训
党政齐抓共管,完善工作机制。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“双减”工作,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“双减”工作方案。改进课后服务,保障校内学足。在2017年全市中小学开展以双休日、节假日开放校园为主的课后服务的基础上,进一步改进课后服务工作,目前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达478所,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,参与学生21.7万人。治理培训机构,压减机构体量。规范审批制度,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,已全面启动规范审批体育、艺术类之外的培训机构工作,两年来实现了学科类培训机构“零新增”。
山东威海市:“双试点”并轨推进 “四强化、四从严”统筹做好“双减”工作
突出高位统筹,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引领。强突出“双试点”并轨推进,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。将“双减”工作与教育部“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”改革试点任务同步谋划、一体推进,双轨发力、优势互促。在全市确定2个实验区、遴选26个实验校,积极推广“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”应用成果。突出从严管理,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。组织教育、文旅、体育等部门分头研究推进学科类文化艺术类、体育类培训机构监管,制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。突出系统改革,构建长效保障机制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后服务,组织对有需求的小学生开展暑期托管服务。截至目前,全市19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开课后服务工作,自愿参与的学生16.7万人,占比73.81%,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的学生达万余人。突出正向引导,营造平稳改革的主基调。强化宣传引导,加大典型宣传,积极解疑答惑,努力消除社会各界担忧。
江苏南通市:“双驱动”做好“双减”工作
坚持党委政府领导、部门齐抓共管。坚持发挥学校主阵地、教师主力军作用。以“教足教好”保障“学足学好”,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课改现场会,推动全市中小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,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巩固并放大南通基础教育优势。修订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,从2022年起,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需提供上一年度作业布置清单、教师自练自做作业本以及班级学生作业本,作为评审佐证材料。坚持从严治理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。强化源头管控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只减不增。明确由体育、文广旅、科技等部门对相应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审批。
来源:教育创新力